“那时候,西湖小学在曙光路上,走路上下学,会路过杭州饭店,常有外国人拉放学的小孩子一起拍照,往事如烟。” “小时候,把西湖当成家,在西湖里摸螺蛳、游泳,藕和莲子好像吃不完一样。” “80年代我家住在少年宫,上班在浙大,每天上班骑车路过北山街,路过小吃店就吃碗小馄饨。” “2000年前后,每年中秋,搬个桌子几张凳子和一帮朋友坐西湖边喝酒吃蟹,不亦乐乎。” 点开“郭老师在杭州”视频号,评论底下成了老杭州人的团建,各种各样有过共同回忆的人,因为这个视频号,在评论区再次遇见。 西湖边、宝石山、新新饭店...
“那时候,西湖小学在曙光路上,走路上下学,会路过杭州饭店,常有外国人拉放学的小孩子一起拍照,往事如烟。”
“小时候,把西湖当成家,在西湖里摸螺蛳、游泳,藕和莲子好像吃不完一样。”
“80年代我家住在少年宫,上班在浙大,每天上班骑车路过北山街,路过小吃店就吃碗小馄饨。”
“2000年前后,每年中秋,搬个桌子几张凳子和一帮朋友坐西湖边喝酒吃蟹,不亦乐乎。”
点开“郭老师在杭州”视频号,评论底下成了老杭州人的团建,各种各样有过共同回忆的人,因为这个视频号,在评论区再次遇见。
西湖边、宝石山、新新饭店……视频号里,郭为民和她的“黄金搭档”冯老师用脚步丈量杭州土地,将过往杭州的“繁花”记忆娓娓道来。
镜头里的郭为民丝毫不像已经退休的人。她教过的学生,偶然刷到视频,一眼认出这位漂亮、大方、有点飒的中学历史老师:“很喜欢郭老师的讲课和为人,一点都没变。”
“口条儿特顺,形象气质又好。”而这么有眼力,发掘这位杭州新晋历史博主的人,正是她的导演儿子祝新。
祝新(左)和郭为民
【退休后,她被儿子忽悠开了个视频号】
去年开始,祝新“忽悠”妈妈开启退休后的新工作,做了一个丈量杭城的视频号“郭老师在杭州”,以妈妈作为历史博主的视角重新认识杭城的历史文化。
评论区里自动将视频里提到的这些记忆补全,香格里拉、怡口乐、玛瑙寺……还有小时候记忆里爸爸种的香樟树,住着七邻八舍的民居杂院,玩伴之间流转的连环画等等。
“帮妈妈做视频号,意外让父母辈们找到了一个安放回忆的地方,可以看到时间的流过。”祝新说。
对郭为民来说,这视频号带给她的成就感,也是一个意外——有一条私信让她看了想流泪:你好,不知道说什么,只是谢谢了。你的视频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,非常想回到那个年代,虽然不富裕,但是很开心。
“郭老师在杭州”视频号截图
去年1月,郭为民从中学退休,儿子祝新叫拢身边的伙伴,在家里开了个会:“来,让我们讨论一下,郭老师退休之后能干些什么?”
循规蹈矩,郭为民这样定义自己。
从三岁上幼儿园,一直到退休,几乎从来没有离开学校的她,生活在很小的圈子里,几乎从没和过多的人建立广泛的联系。面对退休带来的生活内容上的巨大变化,她常常焦虑,“习惯了被人安排,突然没人安排我了,反而有些无所适从。祝新就过来安排我了。”
别人“鸡娃”,祝新“鸡妈”,健身、露营,包括开视频号,都是他“逼”着妈妈干的。
早前,郭为民已经在儿子的电影、纪录片里,积攒了不少拍摄经验。
在祝新的第一部电影《漫游》中,她客串了路人甲,在镜头里留下一个匆忙的背影。
前两年,因为苏轼在西湖上写下的一句“忽闻江上弄哀筝”,祝新在杭州拍摄了一部关于宋词的纪录片《凤凰山下·词》,试图搞明白在西湖的湖面上能不能听到钱塘江上传来的古筝声。
拍着拍着,纪录片与生活产生了关联,祝新想通过电影,找到和杭州这个城市更加深远的链接,他想到了妈妈。
可那个时候,两人关系正值瓶颈期。当妈的不理解他在干什么,儿子也找不到方法跟她交流,母子讲个两句就能吵起来。
于是他想,能不能让妈妈参与到片子的拍摄中来,或者说母子俩共同去做些什么,找到两人之间新的相处方式。
最后,郭为民本色出演,成为《凤凰山下·词》里重要的一部分。
素人演员郭为民,自然延续下来成为“郭老师在杭州”的视频主播。“我希望她能找到一个生活的支点去开启一段新的人生。推广杭州的旅游和文化,很适合她,把她的知识转化成在地文化,跟她原先历史教师的身份,有重叠但又有不一样。”祝新说。
视频号里郭为民与朋友在走街串巷
【拍摄、剪辑,导致母子冲突屡屡爆发】
如果点开视频号,会发现“郭老师在杭州”更新频率并不勤快。从2023年6月至今,一共发了29个视频。
郭老师把严谨的备课态度,从课堂带到了拍摄中,准备文本材料,提前踩点,向身边的“老杭州”取经,这么一套操作下来,便是20多天过云了。
郭为民在翻阅自己准备的资料
尽管面对的是儿子的镜头,年过半百的她始终感到慌乱和无所适从(虽然视频上看不出来)。
不过,一旦触发郭老师多年讲台上养成的兴致,她便滔滔不绝刹不住车了,“太像上课了,说教成分太多,你要把语言通俗化,多多讲你的生活。你得放松,得表达出真实的情感。”祝导忍不住指导了。
而在妈妈眼中,手持拍摄设备的儿子像一台“冷酷的机器”,在大多时间里,不互动,不交流,只负责记录。这也让习惯和学生互动的她憋坏了。
有一次拍摄,注意力全在镜头上的祝新差点撞到树,她赶忙提醒他,却被祝新打断:“不用管我,看镜头。”
吵架、争执,是拍摄期间和后期制作中常有的事。
妈妈是负责生产内容的创作者,儿子则是手握剪辑“生杀大权”的决策者。
以最新一期“活着的‘历史’能救吗”为例,郭为民本来想介绍兴业银行背后的创办人、设计者以及背后“保路运动”的历史,她早早想好了标题——“一幢网红建筑背后的两个杭州男人”。但儿子的摄像机拍着拍着,便对准了蒋抑卮旧居旁的这棵泡桐。
儿子将镜头对准了故居前的泡桐
在最后成片时,郭为民发现很多和历史建筑相关的镜头和片段被剪掉了,矛盾爆发。两人又坐下来开始复盘,她想做详尽的研究,而祝新追求的是体验式的感受。
在祝新看来,拍视频号之后,母子间的冲突反而变多了,但这不算坏事。冲突的背后是沟通,两人在交流中彼此聆听理解对方的观点,坦诚的说,他们都觉得,对方说的话,也是有道理的。
“之前我会背我反复修改的稿子,现在我会准备得更宽泛,不需要文案,只有一个大的框架,保证时间、角色定位不要错,事实不要乱,将逻辑梳理好。面对镜头我就可以侃侃而谈。”郭为民说。
【95后导演的新作品】
在一年的磨合期里,有心的粉丝会发现,“郭老师在杭州”变得更加“精致”了。去年祝新还只是手机拍摄,一月1次~2次,从今年开始,祝新换上专业机器,统一了视频包装,“留下的影像,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。”
为了制作视频号内容,祝新三天两头就跑回原来的地盘,就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,他觉得自己好像更真实真切地生活着。
而郭为民也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——因为视频号有了一定影响力,有人想找她探店,有商业机构、文旅单位想来合作,祝新也带她去认识了一些自媒体博主,这都是郭老师之前从未体验过的。
除了分享有关杭州的记忆与历史外,郭为民也在视频号中展示退休后“热辣滚烫”的人生体验。她坚持跑步、爬山、举重,一周两次,风雨无阻。训练房的黑板上,密密麻麻写着她的训练计划:塔巴塔、哑铃坐推、颈后弯举、拉伸……
“谁能想得到,我有朝一日还会‘举重’?但运动之后,我的身体线条更清晰了,精神状态都变好了。”郭为民展示着她的锻炼成果,笑得舒展。
郭为民视频片段
一年后的她,从“被人安排”到“主动出击”,眼下,她正琢磨着加入杭州市“文保360”志愿服务队:“很想成为文保志愿者,希望我也能为保护尽一份子。”
更大的计划也在路上,郭为民开始调研,她给视频号未来的定位是介绍更平民化的杭州。她要重新认识杭州,用全新的视角看待这座她出生、成长、成家、落根的城市。
儿子祝新也承认之前有点小看这个视频号了。“受众几乎都是跟我妈同龄的人,他们在退休后会有一点不知所措,尤其是这群老杭州正在面对巨变的杭州。但视频号好像成了大家的一个寄托,安置他们的过往,提供情绪价值。”祝新说,这可能也是妈妈热情不减做这件事情的原因,被她视为最大的意义。
妈妈有明确的追求,这位95后导演也有自己的期待和愿景——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脉搏,探讨时代和人的关系,让作品真正地触达世界。今年他又拍了一部关于时代和人的电影,讲述95后这一代独生子女。“都是我的同龄人,大家开始不约而同地去找寻小时候丢掉的东西,这种行为本身带有对当下的不安,或对未来的担忧。”
这对母子不约而同的在为这个时代做一个注脚,或是长片,或是视频号,传递的是“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现在的生活”。
7月17日,深圳入伏后的第三天,短时降雨和高温轮番上阵,傍晚时分在南山、福田、宝安等地出现清晰双彩虹,吸引市民纷纷拍照打卡。
南都此前报道,7月12日,海南一名网友发视频称,母亲执意要参加一个老年旅游团,39.9元游桂林4天3晚,自己劝诫还被骂“不正常”。其询问旅游团群主,对方称,参团要听课,肯定要听课才便宜,购物想买就买,“不买东西没关系,但是购物店是按人头返钱给旅行社,要不旅行社哪有钱来支撑你们去”。
祝新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配资选股
发布于:浙江省